一、讲话核心背景与整体基调
2025年11月6日,美联储官员密集发声,正值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缺失、12月货币政策决议临近的敏感窗口期。10月美联储刚完成年内第二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降至3.75%-4.00%),但会议出现罕见的“双向反对票”——理事米兰主张降息50个基点,堪萨斯城联储行长施密德反对降息,凸显内部分歧。
当日讲话延续这一分裂态势:鹰派坚守“抗通胀优先”,鸽派呼吁“加速宽松稳增长”,中间派强调“数据依赖”。据CME“美联储观察”数据,讲话后市场对12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维持在67.3%,但对“是否需要更大幅度宽松”的预期分化显著,反映官员表态对市场预期的扰动有限但方向多元。
二、三大阵营核心表态与立场解析
(一)鹰派:通胀粘性未消,警惕宽松过度
以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玛克、堪萨斯城联储行长施密德为代表的鹰派,延续对通胀风险的强硬立场,明确反对12月进一步降息。
哈玛克:政策需维持限制性,警惕服务通胀反弹
哈玛克在6日早间的行业论坛发言中指出,11月核心CPI同比3.3%的增速虽符合预期,但住房、医疗等核心服务价格同比涨幅仍达4.1%,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她强调:“通胀回归2%目标的路径尚未稳固,当前政策利率仅‘接近中性’,若过早降息可能触发‘第二轮价格效应’——薪资增长与服务价格形成螺旋上升,届时需重启加息,反而加剧经济波动。”
针对政府数据缺失问题,哈玛克表示“可依赖私营部门数据补充”,其团队追踪的ADP就业增速、ISM服务业PMI等指标显示经济仍具韧性,无需急于通过宽松“托底”。
施密德:降息对稳就业作用有限,应优先控通胀
作为10月反对降息的官员,施密德在6日的书面声明中重申立场:“当前4.3%的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就业市场并未出现实质性恶化,降息25个基点对缓解所谓‘劳动力市场压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他特别提及,过去三个月核心通胀折年率3.6%,较二季度的2.8%明显反弹,“这表明通胀粘性远超预期,政策放松需踩‘刹车’而非‘油门’”。
(二)鸽派:政策过紧风险上升,呼吁加速降息
鸽派以理事斯蒂芬?米兰、理事沃勒为核心,聚焦经济下行风险与政策过度紧缩的危害,主张12月扩大宽松力度。
米兰:呼吁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政策需尽快回归中性
米兰在6日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抛出激进观点:“当前3.75%-4.00%的利率区间显著高于2.5%-3%的中性利率水平,政策过度紧缩已引发信贷市场隐性压力。”他直言,若未来两周数据符合预期(私营通胀数据回落、就业增速放缓),12月应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而非“渐进式小步调整”。
对于通胀担忧,米兰反驳称:“9月CPI同比3%已较峰值回落4个百分点,关税带来的价格冲击是‘一次性的’,不会形成长期通胀压力。反而,若持续维持高利率,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将导致裁员潮,拖累经济陷入‘不必要的衰退’。”
沃勒:劳动力市场动能减弱,宽松需“松开油门”
沃勒在6日晚间的学术演讲中强调,就业市场已从“过热”转向“脆弱平衡”:新企业岗位创造量较去年下降22%,临时就业人数连续3个月减少,“这些信号预示失业率可能在明年一季度升至4.8%以上”。他比喻当前政策:“我们已踩了很久刹车,现在需要松开油门,避免经济硬着陆。”
针对财政政策不确定性,沃勒指出,特朗普政府拟推行的关税政策可能短期推高通胀,但长期将抑制需求,“美联储需提前布局宽松,对冲财政政策的负面冲击”。
(三)中间派:数据缺失下持开放态度,聚焦风险平衡
以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美联储理事库克为代表的中间派,既承认通胀风险,也担忧就业恶化,将政策决策完全绑定“后续数据”,成为影响12月决议的关键摇摆力量。
戴利:50个基点降息已到位,12月需“边走边看”
戴利在6日的区域经济展望会上表示,今年两次降息累计50个基点“使政策处于更有利的平衡位置”,既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又未过度刺激通胀。她强调:“12月是否降息没有预设答案,我们需要等待政府‘停摆’结束后的官方数据——尤其是10月非农就业、核心PCE通胀数据,同时关注信贷市场流动性变化。”
对于数据缺失的挑战,戴利提出“多元信息验证法”:“可结合州级就业数据、企业财报中的薪资指引、消费者支出高频数据交叉验证,避免单一数据失真导致误判。”
库克:双重使命风险均上升,政策需“实时校准”
库克在布鲁金斯学会的演讲中明确表态:“当前美联储处于‘两难境地’——利率过高可能引发失业潮,降息过快可能使通胀脱锚。”她透露,10月投票支持降息25个基点,是因为“就业市场的下行风险已超过通胀上行风险”,但12月决策需重新评估。
库克特别提及招聘市场变化:“实时数据显示企业招聘放缓迹象明显,无需等待官方就业报告即可确认劳动力市场降温。若11月核心服务通胀能回落至3.5%以下,将支持进一步降息;反之,若失业率跌破4.5%,则需暂停宽松。”
三、核心分歧焦点与政策博弈逻辑
(一)分歧一:通胀粘性与政策有效性的认知对立
鹰派与鸽派对通胀成因的判断存在根本差异:鹰派认为核心服务通胀(尤其是住房、医疗)的粘性源于“需求过剩”,需通过高利率持续抑制;鸽派则将通胀反弹归因于“关税冲击、供应链临时扰动”等短期因素,主张政策应聚焦“长期需求稳定”。
这一分歧直接影响政策阈值:哈玛克提出“需看到核心服务通胀连续3个月低于3%才考虑降息”,而米兰认为“只要整体通胀低于3.5%就应加速宽松”。
(二)分歧二:数据缺失下的决策框架差异
面对政府“停摆”导致的非农、CPI等数据延迟,鹰派主张“依赖现有高频率私营数据,维持政策稳定性”,鸽派呼吁“基于经济趋势预判提前行动”,中间派则坚持“等待官方数据,避免政策冒进”。
这种差异本质是“风险偏好”的分化:鹰派更怕“通胀反弹”,鸽派更怕“错失稳增长窗口”,中间派则追求“风险最小化”。
(三)分歧三:中性利率水平的估算分歧
中性利率(r*)是美联储政策制定的核心锚点,但当前内部估算差异极大:鸽派米兰认为中性利率在2.5%-3%,当前利率显著偏高;鹰派哈玛克认为中性利率已升至3.5%-4%,当前政策仅略偏宽松;中间派戴利则主张“中性利率是动态变化的,需结合经济周期调整”。
中性利率估算的分歧,直接导致对“当前政策松紧度”的判断不同,成为12月决议投票分化的重要诱因。
(亚汇网编辑:章天)
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 hollowandy
全球正规平台排行榜

请扫码或添加微信: Hollow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