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汇网获悉,近日,ARM(ARM.US)召开了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公司提到,云计算领域,超7万家企业在Arm Neoverse数据中心芯片运行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同比增长40%,自2021年激增14倍。去年Arm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市场份额约18%,今年预计接近 50%。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的许多小芯片(chiplets)大多基于 Arm 的知识产权(IP),而且已通过 Arm Total Design 生态系统为小芯片的开发提供支持。基于此,公司目前正在评估超越现有平台、向更多子系统、小芯片领域拓展,或者推出完整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公司内部对设计、实现并制造诸如小芯片(Chiplet)等产品所需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深入了解,或者能够直接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
中国市场方面,Arm中国市场与全球同步,在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发展势头与全球一致。Q1中国业务增长稳健,收入占比21%,较上一季度(15%)和去年同期(14%)均有提升,与全球增长态势一致。
Q&A 问答
Q:请问 Arm 在 ASIC 及完整终端解决方案方面的战略有何可分享之处?
A:目前暂无具体信息宣布,但进一步整合是公司发展方向。客户(包括新客户如 CSPs、OEMs 及传统客户)因芯片复杂性和开发耗时,希望在 SOC 开发时有更好起点,这催生了计算子系统(CSS),其成功超预期。目前正在开发的许多小芯片(chiplets)大多基于 Arm 的知识产权(IP),而且我们已通过 Arm Total Design 生态系统为小芯片的开发提供支持。基于此,公司目前正在评估超越现有平台、向更多子系统、小芯片领域拓展,或者推出完整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公司内部,我们要么对设计、实现并制造诸如小芯片(Chiplet)等产品所需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深入了解,要么能够直接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
鉴于市场中复杂芯片的发展趋势,以及 Arm 作为唯一能覆盖从最小设备到最大数据中心(毫瓦至兆瓦功率)的计算平台,公司处于独特位置,能以独特方式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正深入研究相关可能性。
Q:特许权使用费增长 25%,而上一季度你们曾预计为 25%-30%,请问是哪个终端市场导致了这一差异?另外,你们曾表示今年第三、四季度特许权使用费可能环比增长 10%-15%,这一趋势是否仍值得期待?
A:本季度特许权使用费接近预期(误差约 1%),处于上季度区间下限。智能手机增长不及预期,虽增速仍远快于低个位数的市场(市场增速慢于预期),但无疲软。
今年剩余时间,公司对特许权使用费的预期情况与上季度接近,需关注智能手机后续影响。
Q:提到今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中基于 Arm 的芯片市场份额预计接近 50%,请问去年这一比例是多少?以及如何看待这些工作负载在内部和外部运行的构成情况?
A:去年 Arm 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市场份额约 18%,今年预计接近 50%,增长源于两方面:1. 通用工作负载领域,通过 Graviton、Axion、Cobalt 等产品持续从 x86 夺取份额;2. AI 工作负载方面,前几代依赖英伟达 Hopper(搭配外部 x86,Arm 份额近乎为 0),现转向集成 Arm 设计的 Grace Blackwell(GB200/300),Arm 在该领域几乎独占份额。 叠加 AI 数据中心增长及传统数据中心份额提升,共同推动份额接近 50%。
Q:本季度汇率对每股收益影响为 0.01 美元,你提到下一季度指引包含汇率影响但未量化,能否说明汇率对下季度每股收益的预期影响,以及公司的对冲策略和未来汇率影响的估算方法?
A:汇率对本季度每股收益影响为 0.01 美元,预计今年剩余三个季度每季度影响也约 0.01 美元,全年合计约 0.04 美元。 公司汇率对冲从年初启动,收入以美元结算,约三分之二运营支出为欧元和英镑。因部分支出未对冲,汇率影响略大于以往。
Q:既然今年 Neoverse 芯片市场份额将达 50%,意味着 x86 仍占 50%,客户选择保留 x86 的原因是什么?Arm 的市场份额最终会在某个低于 100% 的水平趋于稳定吗?该如何看待 Arm 的最终市场份额上限?
A:对市场份额未来走向,我们对其在超 50% 后继续增长充满信心,原因有二:1. Arm 架构具备高度定制化能力,可在芯片、刀片服务器及机架层面实现独特设计,显著优化总拥有成本并最大化性能,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2. 随着在 AI 数据中心份额提升,采用单一 CPU 架构及统一软件栈,能简化数据中心软件管理,形成助力。
Q:提到本季度 ACV 大幅增长,且与 GPU 交易及软银的额外授权有关。能否说明这两项因素对 ACV 增长的影响程度?另外,新闻稿中提到的图形处理器交易涉及一家主要智能手机原始设备制造商,能否进一步说明该情况及这两项因素的相关背景?
A:本季度 ACV 增长主要来自三笔重大 CSS 交易(客户升级至下一代平台)及与软银合作深化:仅其他地区交易,ACV 增速约 17%;叠加软银合作后达 28%。CSS 交易带来的增量授权收入部分计入本季度,部分计入 RPO。整体看,全球客户及软银合作共同推动 ACV 加速增长。
Q:提到第二代 CSS 的特许权使用费率将高于上一代,能否说明这一费率变化的幅度?
A:新 CSS 交易的特许权使用费率超 10%,高于初代 CSS 的约 10%。
过往费率参考:V8 为 2.5%-3%,B9 约 5%(较 V8 翻倍),初代 CSS 约 10%(较 B9 翻倍)。此前认为 10% 接近上限,现证实仍有提升空间,具体比例待后续明确,但确高于预期,属利好。
Q:软银扩大授权交易,能否说明该交易情况(是否以明年为目标)?在加速推进该合作中,公司将受益于 ASP 还是仅为授权交易?
A:软银与 OpenAI 联合投资的 Stargate 项目,计划未来数年将算力规模扩至 10GW,涉及大量计算需求及设计机遇。 该项目所有相关机会均以 Arm 为核心 CPU,Arm 将为其提供解决方案,相关工作已启动。 暂无法提供具体产品及时间线细节。
Q:提到 Arm 的市场份额将达 50%,目前已有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大客户,且可能有另一家云服务提供商(CSP)即将加入。请问,Arm 未来是会推出商用 CPU 进入市场,还是仅提供供内部使用的授权平台?
A:暂无法回应是否推出特定产品。但市场份额增长与该策略关联不大,公司对 Arm 软件投资趋势及以各类形式提供产品技术提升份额的路线图极具信心。
Q:近几周超大规模企业提高了今年资本支出目标,并提及明年将进一步增长。这对今年及明年 Arm 现有处理器 ASIC 类设计带来的特许权使用费增长有何影响?对更长期的 CSS 类授权机会又有何影响?
A:AI 数据中心资本支出持续增加,对 Arm 的技术产品及特许权使用费率均是强劲推动。
目前第二代 CSS 已推出,其对特许权使用费的利好开始显现;未来更高费率的新一代 CSS 落地后,特许权使用费增长有望进一步扩大。
当前相关需求未减,因 AI 将覆盖各行业且企业应用尚处初期。计算能力与模型性能相互促进,而 Arm 处于计算核心,在模型演进涉及的生态领域已是首选平台,长期利好明确。
Q:能否谈谈 Arm 中国业务的情况?特别是近一个月来的 GPU 出口管制,是否会使 Arm 中国在数据中心领域的贡献较三个月前的预期更为显著?
A:Arm 中国市场与全球同步,在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发展势头与全球一致,因中国高度依赖基于 Arm 的西方软件生态。
近一个月的 GPU 出口管制(尤其是 H20 相关)对 Arm 业务无显著影响。
Arm 中国业务增长稳健,Q1 收入占比 21%,较上一季度(15%)和去年同期(14%)均有提升,与全球增长态势一致。
Q:关于 Armv9 的采用情况,上一季度记得约为 30%,目前的占比是多少?
A:Armv9 采用率上年底略超 30%,后续改为年度更新,下次数据待年底公布。 本季度特许权使用费同比增长 25%(上季度 18%),可见 v9 和 CSS 占比持续增长。
我们不再频繁披露具体占比,可能引发误解:v9 已迭代至第四代(如部分手机产品),每代费率均高于前代且每年更新,其费率增长速度快于 v9 普及率,二者并非一一对应,需区分看待。
Q:其在边缘端能力出色,是否有必要提升性能以超越 4 TOPS?这类 MPU 长期适用场景有哪些,能否用于云环境并达到所需性能水平?
A:虽未公布路线图,但性能有望超 4 TOPS,非数据中心产品,聚焦低功耗、小尺寸场景(如可穿戴 AI 加速设备),应用空间广阔,长期潜力可观。
Q:首笔 CSS 交易已完成,汽车领域应用机会广泛,其定位是自动驾驶,还是更偏向 GenEv 及 ADAS?授权业务的增长将在何时启动,今年内是否会实现?
A:已有客户签约,汽车市场是其重要应用场景,可帮助缺乏 SOC 经验的客户加速上市。主要面向 L2 - L4 级 ADAS 应用,处理自动驾驶相关的控制与数据层面工作。随着 IVI 与 ADAS 系统融合,基于 Arm 的软件投入巨大,Zena 的推出顺理成章且推进早于预期,目前势头强劲。
Q:后续授权交易的时间安排?
A:我们在这方面有非常强劲的交易储备,届时会在合适的时候向大家公布相关信息。
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 hollowandy
全球正规平台排行榜
请扫码或添加微信: Hollow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