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试点城市健全首发经济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提升消费品质,扩大服务消费。服务消费已成为推动我国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居民消费正处于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品质型消费加速升级的关键阶段。提振消费的重要一环,就是要遵循服务消费增长规律,加快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服务消费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步提升的必然结果。2024年我国人均GDP超1.3万美元,服务消费逐渐成为提振消费的一个显性驱动力和重要抓手,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相较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我国服务消费增长依然潜力巨大。服务消费持续增长是我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人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同向发力的必然结果。政府以“补贴、规范、扩容”等方式,扩大养老、托育、家政、文旅、健康、数字服务等的有效供给,形成“需求引导—政策支持—供给增加—消费放量”的正向循环,服务消费潜能加速释放。服务消费持续增长是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和服务价值延伸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从传统的“划不划算”转向“喜不喜欢”,更注重“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愿意为“愉悦感、归属感、认同感”支付溢价,这是服务消费高阶发展的核心逻辑。这些因素助推新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成为服务消费新活力的来源。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服务消费领域还存在一些堵点,部分服务消费(比如一老一小服务、家政服务等)的供给能力还有短板,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存在缺口;养老、文旅等服务消费领域供给质量仍需提高,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一些领域服务消费协同度不足,需要进一步发挥政策合力。
需求导向,精准匹配,塑造品质化、品牌化的服务消费新供给。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调查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市场潜力、消费意愿等,以需求为导向,科学选择重点发展的类型和方向,以适量化、品质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是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的关键之举。例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或地区,应着重打造养老服务品牌及消费高地。要针对不同群体属性和需求,推动精细化、分众化的服务供给改革,扩大服务开放试点,培育头部企业,努力打造有影响、有口碑的服务品牌。
因地制宜,场景融合,构筑特色化、沉浸式服务消费新优势。不同城市或地区在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挖掘优势、形成特色,既带动消费又提升能级,切忌脱离实际的一哄而上、盲目模仿。例如拥有娱乐文化的城市,可精心谋划悦己消费、情绪消费、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服务,打造年轻人向往之城;劳务输出型城市,可打造一流的家政服务新品牌。另一方面,要从服务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体验性、互动性及其更多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性出发,加大数字技术赋能,全力打造形式多样的融合式、沉浸式消费场景,资源共享、功能整合,丰富服务消费场景供给,满足消费者社交、自我认同等需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消费新场景、新优势。
部门合作、政策协同,凝聚服务消费培育的新合力。服务消费的“跨领域、强关联”特性,决定了其培育必须依赖部门协同。一个地方能够成为某个服务消费的新高地,一定是政策协同与跨部门合作的结果,如国内一些大城市形成二次元消费磁场的背后,是当地文化、商业、旅游、市场等多部门同向奔赴的结果。在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需通过机制搭建明确协同路径、分工清单压实部门责任、场景落地检验协同成效、考核保障确保长效运行,将分散的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跨部门协作合力,消除政策差异和壁垒,以优质生态体系催生更多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 hollowandy
全球正规平台排行榜
请扫码或添加微信: Hollowandy